Friday 1 May 2009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這個劇本標題有兩個意涵,首先是戲劇時間是四人家庭一天的早上一路演到深夜,其次就是心靈層面的從明亮到陰沈。

吝嗇鬼名演員老爸James、有嗎啡毒癮的老媽Mary、酒鬼長子Jamie、自殺失敗的三子Edmund*,四人彼此指責折磨但又彼此依賴取暖。這一天只有兩個事件影響劇情:Mary戒毒兩個月終於在這天破功,以及Edmund被診斷出得了肺結核(在那年代還有可能致死)。四個人戲份差不多,台詞都長到不能再長,不斷的翻舊帳互揭瘡疤,同時也不斷的自我辯護、或是為他人辯護,是1936諾貝爾得主Eugene O'Neill自傳性質的作品**。由於自傳性非常強,在他生前並沒有發表,是遺孀Carlotta決定違背遺囑才提早得見天日***,在此感謝 Carlotta為世人謀福利。

我常說這劇本影響了我的一生,我就是因為這劇本才考戲劇研究所的,確實是個百分之九十感情用事的決定。重複的話不再說了。

即使它是這麼的melodramatic,我還是對這個劇本的殿堂地位死忠捍衛。我對我對它的無條件擁戴的解釋是,因為我也來自這樣一個愛恨交織的家庭(嚴格來講是沒辦法真恨也沒辦法真愛),讓我入戲很深。劇中的所有感情也許別人會覺得太矯情誇張,可是在我看來卻是universal到不能更真實了,所以即使我認為它也許不是Eugene O'Neill最具文學或戲劇價值的作品(大概是第二或第三),但在情感價值上無庸置疑是第一。

就算是個熟悉的劇本,這次重讀我還是在第四幕兩個地方泛淚,在看到最後一句、闔上書的瞬間,眼淚就開始無法遏止的掉個不停,只能勉強不要哭出聲,人就是這樣被trapped在親情的業障之中啊。

大學時老師說,這劇本標題還是有帶一點希望的,因為黑夜還是會過去。我認為雖然這樣說不能是沒有道理,但是同樣的,黑夜也還會再來,所以終究還是個無間地獄。

這次我還確認我的「入戲立場」(有這種東西嗎)是Eugene O'Neill/Edmund,所以我完全覺得我知道Eugene O'Neill這人,他真的很喜歡他哥,真的沒辦法討厭他爸,而他對他媽的感情是最複雜的。相對來說Edmund是個謎,因為「我」(Eugene O'Neill)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對他們的感情」,因此Edmund這角色其實是有點不討喜的,不像其他三人那樣有很引人同情的點(生病不夠讓人同情)。

每個人都有主角地位的台詞可以發揮,Mary當中心,那就是強調她的毒癮在這天的重要性;James當中心,就是把他的人格當成悲劇的關鍵起點;Jamie當中心是對這一天的偏激觀點;Edmund當中心則很明顯是作者觀點(「原諒」);理想狀況應該是四人旗鼓相當,如果我只請得起一個明星好演員,我會讓這演員演Edmund,因為Edmund是最弱但也比較奇怪的角色,藉此可以同時把觀點強調出來,又讓四個角色變得均衡一點。其次我會選Mary,因為我認為Mary是本劇真正的重心,本劇的電影版大概也是這想法,所以Mary的演員最有名,凱薩琳赫本。

我另有一篇提到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的文章在此。

-------------
O'Neill, Eugene. Eugene O'Neill : Complete Plays 1932-1943. Library of America, 1988.
-------------

*四人的名字都跟真人雷同。劇中有提到次子早夭,Eugene O'Neill給這個早夭次子的名字是Eugene,給三子的名字是Edmund,實際上是相反的,Eugene O'Neill的二哥叫Edmund,光是這安排就覺得好能認同。

**Eugene O'Neill自傳色彩很濃的劇本有本劇、航海劇系列(寫海上生活的,篇幅比較短,早期作品)、還有在寫哥哥Jamie的A Moon For the Misbegotton,這個劇本是本劇的姊妹作,也是很賺我眼淚,我很喜歡Jamie。

***O'Neill希望死後25年才可以解開封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