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0 January 2013

The Zoo Story / At Home at the Zoo

by Edward Albee

買了票要看果陀的《動物園 At Home at the Zoo》台南場,今天便找出The Zoo Story劇本來複習/預習,劇本上寫著研究所時聽課的筆記,內容實在是匪夷所思難以認同,哈哈,但總覺得當時上課時聽起來好像很有說服力,老師的嘴啊!

At Home at the Zoo並不是果陀擅改名稱,而是Albee爺爺自己有一天突然想到要在獨幕劇The Zoo Story前面再多添一幕,兩幕合起來的新作在2009年首演時叫做Peter & JerryAt Home at the Zoo顯然有雙關意味,一是空間上的「在家、在動物園」,一是心理上的「在動物園裡(感到)自在」,根據我很隨便的估狗結果,新的一幕增加了一個角色:Peter的太太,主要著墨於Peter的家庭生活。要不是果陀這次要演出,我完全錯失了Albee這次的「外一章」,資訊足足落伍了三年0rz。

Albee並宣布以後不授權職業劇團單演The Zoo Story,而必須要演出兩幕版,爺爺老歸老,態度也是很強硬滴!其實新劇名也不是At Home at the Zoo而已,而是
Edward Albee's At Home at the Zoo,可是很強調他的authority的!就Albee的角度來看,The Zoo Story已經不存在了!還好我們還有無敵大絕:作者已死!讀者最大!

先從所謂「荒謬劇」說起,荒謬劇在台灣的外文系應該算是劇場文本中滿受歡迎的一類吧(就是老師喜歡教的意思,哈哈),幾位大家如Ionesco、Beckett、Albee都很有特色,我常覺得好像外文系上到荒謬劇這邊就是課程快要結束了的意思,除非老師很關心劇場界會update到最新的當代劇本,之後就不太是外文系的管區。但是在戲劇系,荒謬劇的時代結束後,更前衛的才剛要開始而已(只是重點就不在文本上了)。荒謬劇幾乎是外文系跟戲劇系二十世紀最後的overlap,因為此後劇本的份量在劇場很少形成超過荒謬劇的風潮,重量級劇作家當然還是有,但集體式的現象大概只有英國in-yer-face吧,影響力也弱很多。

我跟朋友對於這齣戲算不算荒謬劇有個小小討論,她認為不算,但她已經先看了台北場的果陀《動物園》,講的是「完整的」版本,我則只有The Zoo Story作為根據,所以我們也許在雞同鴨講也不一定?我認為The Zoo Story可以歸類為荒謬劇,當我們用當代眼光來看或許覺得這樣的情境對話根本很日常毫不荒謬,但若回到時代的脈絡,當時的劇本寫法跟現在是很不同的,就好像如今大部分Alienation effect的手法幾乎都不會疏離到我一樣。可是Albee事隔五十年新增一幕這招實在太ㄐㄧㄢ......詐了,難道我們能說,「歐,At Home at the Zoo這齣戲,第一幕不是荒謬劇,第二幕才是」?傅裕惠在表演藝術評論台〈劇作家叫牌,我們跟不跟?《動物園》〉題目下得好有fu好有畫面,都下了牌桌五十年了XD,新牌混舊牌算不算耍老千啊!?


**後記簡易觀後感想:覺得新增的第一幕使整齣戲失去了均衡,Peter也不太有同一人的連貫性,事實上第一二幕也沒啥連貫感,像是兩齣有一個同名角色的各自獨立的戲。

----
Albee, Edward.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Zoo Story. Taipei: 書林, 年代不詳XD
Albee, Edward. Edward Albee's At Home at the Zoo. New York: Overlook TP, 2011.
傅裕惠。〈劇作家叫牌,我們跟不跟?《動物園》〉(2013-01-07),表演藝術評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