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5 September 2014

2014臺北藝穗節

今年首次擔任臺北藝穗節的「看戲大隊」,看了五齣戲也寫了五篇短短的感想,收錄如下:


《都市漫遊》The Landscape Theatrics Troupe@關渡山行巷弄劇場


這齣戲用讓人不知道該不該相信的語氣講著不知道該不該相信的關於香港(間雜少許的台灣)過去與未來的各種故事與經歷。例如相當年輕的演員用自傳式的演法說出他與殷海光的相遇,提及日治時期華西街的部分時演員哼唱著京片子流行歌曲等,尤其後者形成我對「說話者說話內容真實程度」的強烈疑惑,而這個疑惑又漸漸從台灣部分擴及到香港部分,我個人對香港認識非常貧乏,甚至無法判斷人魚傳說究竟是真的香港傳說,還是劇團所編造,雖然這或許不是演出的原意/故意,但因為這樣而形成的對戲的距離感,倒是不太常體會到。


也許是跟香港之間的文化隔閡,有些段落的理解比較不完整:五餅二魚的聖經故事可能在前英國殖民地比在前日本殖民地更加普及於觀眾之中,而香港人對六四的看法跟台灣人對六四也多少有微妙的差異,對於台灣政治相關人物的名字出現頻率比香港人物(常很籠統的政府稱之)多我也有點困惑。但與月餅前後出現的紙條「革命明天就要來」,就很能立刻聯想到「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這樣的中國歷史故事。簡言之,劇中陌生的人事物比熟悉的多,看完戲之後也不能肯定對香港是不是更加了解。


演出場地關渡山行巷弄劇場很有生活氣息,劇團將所有空間都做了利用,其中最初演出的街道場景是真正的「巷弄劇場」,演出就在隔著大馬路的廢棄建築,演出前工作人員討論該不該擋車,而郵差就在我眼前送信(簡直像是演出的一部份),演出時也有路人遲疑著要不要穿越演員與觀眾。該廢墟與旁邊的石階有種寥落殘敗的美感,在演出前我尚不知道該處會被利用到,就已經先拿出相機拍攝美景,晚場的氣氛或許會更加神秘。



《梁允睿——美味型男》耀演@松山文創園區 LAB創意實驗室


這齣獨角音樂劇若以食物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了。在九十分鐘之內能達成簡單但又深刻感人,我以為相當不簡單。現場示範的三道菜過程,與觀眾互動良好,真有在美食節目身歷其境的感覺(去年的演出據說將大統油嵌入,而這次又非常即時的有了新哏地溝油)。

梁允睿的母親角色唱作俱佳、個性與掙扎都很立體,登場之後整齣戲的趣味性大幅提升,整體來說劇中歌曲以台語歌較有感染力,用語也十分道地,對於母親形象的塑造如虎添翼,相對而言,國語歌就有一兩首稍微直白了,而型男被八卦新聞困擾的心情描寫幾乎沒有也有些可惜。另外,哥哥的情節線如果能有更飽滿的發展,我想這齣戲可以更趨於完美。

最後是一個小細節:在第一次美食書籍封面出現時,由於食譜書名是客家小炒,直覺上會對母親所屬族群產生誤導,當母親開始以台灣國語腔唱歌時有點無所適從,心想,這好像不是客家腔國語呀?直到輪轉的台語出現才知道原來母親不是客家人。也許可以在一開始的台詞中多給些線索。


《卡米地群星會》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大稻埕遊艇


在夏天的尾巴登上大稻埕遊艇,演出開始前,這艘「飛魚七號」先載著約五十名乘客沿著「藍色公路」遊河三十分鐘,加上免費贈送的飲料與零食,約略可以了解連乾隆皇帝都說過的「畫舫予所喜」之新奇心情。

遊艇本來不是演出場地,在空間上與走位都不太自由,但卡米地俱樂部是演出脫口秀、漫才,在窄小的所在也能優遊自在,也能與觀眾保持親密距離,但在狹長的演出區塊中,如果演出能再延伸到甲板不知道會不會更好些,甲板僅作為出場處與後台有些可惜。

四個組合/個人的五個片段演出(不包含主持人)中,只有壯壯約略、短暫提及他的乘船經驗,我想如果各片段的表演能與船隻、河流、魚、甚至只是與「水」有更緊密的結合,在船上演出才更有意義,否則就只是單純移師,同樣的內容在戰場上、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在潛水艇裡面,是不是也不會有差別?我期許卡米地的脫口秀有更多的彈性和可能性。



《擺爛》風格涉@松山文創園區 LAB創意實驗室


與上週《美味型男》位於同一場地,但使用場地的方式截然不同,利用大片窗戶的自然光線,甚至刻意製造自然光背光效果,在表演後段,演員們赤裸著身體在一片光明中奔跑時,有趣的是同時也是最看不清楚演員的時候,這是讓我相當欣賞的處理演員身體的方式(而且也挺新鮮的)。

當演員們開始「正常地」、「不清楚地」聊著天時,即使做著意味不明的彼此黏來黏去的動作或無止境的跑步,都會有類似排練場的實際活動之感,但觀看的同時又會意識到這些看似排練的動作其實也是經過排練的(至少沒練過是不可能跑那麼久),與演員們(特別是男演員)「擁有鍛鍊過的身體才能做出極扭曲的動作」一樣,有種矛盾的怪趣。

最後,我還是希望這個演出減少一些過長片段,控制在90分鐘。

《三岔口》京製社@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老戲《三岔口》經常作為京劇的入門,有熱鬧武戲(所謂外行的看熱鬧),又有「演員假裝摸黑」的好玩設定,我自己看的前幾齣京劇就包括《三岔口》,這次演出也有數個外國觀眾。

京製社版本幾乎照本宣科(這是一個與戲曲相關的成語,嘿嘿),只在演出場地有大幅度的改變,其實滿令人意外,與蔚為新潮流的新編實驗劇大相逕庭。我想京製社《三岔口》更強調在空間上的意義甚於劇本的實驗性質,可說是標準到不能再標準的「新瓶裝舊酒」。在非鏡框的舞台演老戲的作品應該不多(其實我想不出任何一個),不過京製社若能持續在不同的特殊空間探索老戲的可能,也可能為老戲開發一條新路線。

這次看戲最驚豔的地方,是任堂惠(戴立吾飾)來到客棧,呼喚老闆(林朝緒飾)來招呼這一段,在果酒禮堂的走廊演出,也就是劇場的外面,觀眾要隔著窗戶看兩人的對話,覺得看到這樣的場面調度好像就已經值了這張票。

京製社的組成結構不知是否確定為由武生、武丑領銜的劇團,若是如此可能會比較傾向強調做、打的表現,也算是「京劇小劇場界」(如果有的話)的一個新亮點,「老戲」、「武戲」、「異於傳統的空間」三個特色攪在一起,也夠劇團做好一陣子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